您车内空气污染程度有多重?(组图)
2016-01-19 14:52:30 点击:
车内环境污染,大多数车主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发现异味也通常只是用香水味将其覆盖。曾亮超 摄
近日,车主曾先生反映自家购买使用一年多的汽车一直有异味,开车几个月后身体就出现不舒服,腿有麻痹感,但由于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医院检查也查不出得了什么病,找不到病因。最后经过检测发现,使用二年的车居然苯含量还超标近倍,(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最后张先生向厂家讨要说法,厂家以张先生的病情与车内空气质量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为由拒绝了张先生的赔偿要求。
笔者了解到,类似的案例在其他城市也陆续发生过,北京一市民疑因新车内苯污染超标导致中毒患病,经多月医治无效死亡,其亲属将生产商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经济损失70万元,成为全国首例新车车内污染超标致人死亡诉讼案。
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提交了《关于提升车内空气质量、防范车内环境污染》的提案,他认为“目前,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社会的到来已经不可逆转。汽车给人们带来方便与效率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环境污染便是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之一。然而,人们可能意识到尾气排放引起的空气污染,却对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列为人类健康的十大威胁之一的车内环境污染,没有采取足够的重视。”
政协委员提案要求重视汽车空气污染
据悉,李书福委员此次的提案内容围绕目前车内空气污染的现状、车内空气污染对消费者的严重伤害、汽车发达国家对车内空气质量监管措施、我国汽车制造业在治理车内空气质量方面的进步和差距,以及3月1日正式实施的我国首部《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等方面阐述观点。
从今年3月1日起,由环保部与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称《指南》)已经正式实施。在此之前,国内没有车内空气污染的“评价尺”,面对新车内的异常味道,车主要么忍耐,要么参考《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然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毕竟与车内存在不同,按室内空气标准测量数据,消费者即使与汽车厂商对簿公堂,也鲜见胜诉者。
据了解,这个新指南除适用于新车外,已销售车辆亦可参照使用。法律界人士称,车主若向法院起诉,只要鉴定日在2012年3月1日以后,鉴定机构就会按照“指南”的标准作出鉴定。这样,即使车辆的购买时间在2012年3月1日以前,也可以按新规来维权。
需要注意的是,即将施行的《指南》公布的标准以“GB/T”打头,属推荐性国家标准,而非强制性标准。业内人士表示,早在2009年年底,由环境保护部牵头制定的《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要求》已向各界征求意见。然而,两年多过去,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下,该政策却迟迟难以出台。“由于我国汽车工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如果采取强制性标准,有可能会对水平较低的企业造成‘灭顶之灾’,有关部门也许基于此种考虑,采取这样一个过渡指标。”
“该指南从一定程度上使消费者在车内污染方面的维权有了依据,但该指南并非强制性标准,还没有法律约束力,不能从实质上对车内有害物质进行抑制。”李书福委员在提案中表示,由于中国没有一套强制控制标准,因此,导致了大量外国品牌汽车在中国投放的产品与在欧美投放的产品标准不一致。他建议中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应当尽快实现与汽车发达国家接轨,并加速《指南》由目前的推荐性标准向国家强制性标准转变。
李书福说,和大多数车主一样,以前他在选购汽车时,往往对汽车的品牌、型号、外观等因素比较关注,不仅没有意识到车内空气污染危害人体,甚至觉得新车的味道“蛮好闻”。他还坦言,当初之所以看好沃尔沃的未来发展,除了其著名的“安全”性能,他还看中了沃尔沃车内空气标准是按照联合国环境署儿童呼吸对空气的质量要求设计。
《指南》让车主维权有了依据
刚提来的新车,打开车门,刺鼻的味道有可能熏倒车主,毫无疑问,车内的空气质量让你望而却步,但究竟怎么衡量,消费者确实拿不出个办法。如今,车内污染设定了限值,由环保部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对苯、甲苯、甲醛等8种常见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设定了限值。尽管这只是对车内环境的指标指南,并非强制性标准,不能从实质上对车内有害物质进行抑制,但从一定程度上使消费者在车内污染方面的维权有了依据。
政策规定8种物质不可超标
据介绍,车内的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车辆生产时内饰件要使用大量塑料制品和黏合剂;二是发动机长时间运转后产生的热量会增加车内污染物挥发,而且它本身产生的胺、烟碱等也会对乘客的身体造成损害;三是车主带入车内的毛绒玩具、靠垫等装饰物如果是劣质商品也会增加车内甲醛释放,比如塑料脚垫,其中的化学物质含量很高,会产生污染。另外,一些人喜欢在车里喷洒香水,用以遮盖车内异味,其实很多香水是化学合成物,本身就含有害物质,会加重污染,而且香水也无法消除甲醛等的危害。一般来讲,车内装饰越多,产生空气污染的可能性越大。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规定,这项标准中,规定了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稀、甲醛、乙醛、丙烯醛这8种物质的浓度要求。它适用于新车,使用中的车辆也可参照。据悉,塑料、化纤织物、皮革、黏合剂等都可能成为车内的污染源。此次出台的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在制定时参考了国外标准,但在有些指标限值上还不及欧盟、北美严格。比如德国规定车内甲醛含量不能超过0.08毫克/立方米,我国的标准是不能超过0.10毫克/立方米。
消费者环保意识仍有待提高
对于本月起将执行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新标,不少车商表示,乘用车内空气质量新标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合法权益,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件好事,也改变了以往车内空气质量无标可依的现状。不过也有车商提出,新标真正执行起来还需时间,因为以“GB/T”打头的标准均为推荐性国家标准,而不是强制性国家标准。作为一部没有强制效力撑腰的推荐性国标,这也就意味着汽车制造商没有被强制要求对车内空气进行出厂前检测。
据了解,目前整个清远市并没有专业机构做车内空气质量检测。由于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刚实施,相关机构申请检测资质还需要一定时间。质监部门表示,现在很多车主刚开始重视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只有等大家的意识都提高了,才会有更多车主主动要求检测车内空气质量。有市场才会有机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专业的检测机构落地。
链接车内污染从何而来?
车内空气污染的成因,主要有汽车零部件和车内装饰材料中所含有害物质的释放、车外污染物进入车内以及汽车自身排放的污染物进入车内环境等。
一、汽车零部件和车内装饰材料中所含有害物质的释放,包括汽车使用的塑料和橡胶部件、织物、油漆涂料、保温材料、粘合剂等材料中含有的有机溶剂、助剂、添加剂等挥发性成分,在汽车使用过程中释放到车内环境,造成车内空气污染。污染物主要有苯、甲苯、甲醛、碳氢化合物、卤代烃等,车内材料释放的物质还是车内难闻异味的主要来源。据调查,20世纪90年代时,我国汽车平均塑料用量只有14—28公斤/辆,而同期发达国家为100—130公斤/辆,此后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以及为满足降低车重的要求,汽车塑料用量不断增加。目前塑料用量已接近80公斤/辆,粘合剂的用量也达到5—27公斤/辆。
二、车外的污染物进入车内,如果密封不严,外界环境的污染物将进入车内环境,造成车内空气污染。污染物主要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三、汽车自身排放的污染物进入车内环境,包括通过排气管、曲轴箱、燃油蒸发等途径排放的污染物,或汽车空调长期使用后风道内积累的污物对车内空气造成污染。污染物主要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微生物、苯、烯烃、芳香烃等。
- 上一篇:家具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有哪些? 2016/1/19
- 下一篇:你知道吗?九成车内空气污染超标! 2016/1/19